搜尋

八卦 與二十四節氣

八月 26, 2023

易學象數除了「太極圖」、「河圖」、「洛書」、「先天八卦」、「後天八卦」等學說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說便是卦氣說。我們知道,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應用於曆法。所以八卦中便與二十四節氣有著重要的關係。

在世界天文史上,中國是最早使用陰陽合曆的國家之一,而其以節氣紀歲,以朔、望紀月的方法有著很強的科學性。

據《堯典》中記載:「日中星鳥……,以很殷仲春,日永星火……,以正仲夏;宵中星虛……,以殷仲秋……日短星昴……以正仲冬。」文中的「日中」、「日永」、「宵中」、「日短」便是相當於現在的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。而鳥、火、虛、昴,是四個星宿的名稱,就中國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,太陽正照南回歸線時為冬至,正照北回歸線時為夏至,正照赤道時為春分或秋分。中國古代曆法將兩冬至之間的周期稱之為「歲」,將一「歲」分為二十四等分,所以一年有二十四氣(在使用十月太陽曆時為四時八節,有十二月陰陽曆時,則形成較完整的節氣學說)。每一節大約三十天,正好相當一個月,其中「節」和「氣」各占大約十五天。二十四節氣以太陽正照南回歸線的「冬至」起算,歷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,再至冬至為一歲,此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黃道而劃分,所以為陽曆。其一節一氣為一個月,以冬至起子月,也可稱為節氣歷。到了夏朝,則以立春(即寅月)為一年的開始,一直沒用至今。

二十四節氣的含義

冬至:至為至有之義,冬至為陰極陽生。

小寒:初寒為小寒。

大寒:天氣最冷為大寒。

立春:自即日起進入春季。

雨水:雨水者,雪散而為雨水、自上而下謂之雨,北風凍之謂之雪,東風解之謂之水。

驚蟄:驚蟄者,蟄蟲驚醒而走出。

春分:分者陰陽之半,春分為陽半之始,此日白天與黑夜等長。

清明:物生清淨明潔。

穀雨:穀雨者,雨以生百穀。

立夏:自即日起進入夏季。

小滿:物長於此,小得盈滿。

芒種:有芒之谷,可稼種。

夏至:至者至有之義,夏至為陽極陰生。

小暑:就其極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暑。

大暑:就其極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半為大暑。

立秋:自即日起進入秋季。

處暑:暑將退伏潛處。

白露:陰氣漸重,露匯白色。

秋分:二分者陰陽之半,秋分為陰半之始,此日白天與黑夜時間等長。

寒露:露氣寒,將欲凝結。

霜降:霜降於地,陰氣漸盛。

立冬:自即日起進入冬季。

小雪:開始降雪。

大雪:常有風雪。

據《玉函山房輯佚書》記載,十二辟卦的來源極早,此說法最早見於《歸藏》:子復、丑臨、寅泰、卯大壯、辰夬、巳乾、午姤、未遁、申否、酉觀、戌剝、亥坤。而根據左傳的記載亦可發現,春秋時代的人已普遍以「十二辟卦」代稱「月」,例如稱「子月」為「復月」,「寅月」為「泰月」。一起流傳至東漢,乃至到清朝,治漢易的學者凡論易學亦莫不採用「十二辟卦」稱「月」。

關於上古時期十二辟卦的應用,現在已經無法找到較為詳細的資料了。我們現在的十二辟卦的相關理論來自於西漢的孟喜。據有關學者考證,孟喜的卦氣學說正是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卦氣學說。不過,孟喜的卦氣學說則加入了後天八卦的內容。

孟喜用後天八卦的四正卦——震、離、兌、坎,來表示春夏秋冬四時的陰陽消長。其中,震卦主春,離卦主夏,兌卦主秋,坎卦主冬。這四卦共有二十四爻。分配二十四節氣。震卦六爻主春分到芒種的6個節氣,離卦六爻主夏至到白露6個節氣,兌卦六爻主秋分到大雪6個節氣,坎卦六爻主冬至到驚蟄6個節氣。即:

孟喜還以十二辟卦代表十二月,將十二辟卦的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。孟喜的二十四節氣圖及七十二候圖概括了古代天文、曆法、物候常識,顯示了四時循環周期,以及天人統一的思想。

這樣,六十四卦除掉4正卦則餘下60卦,共有360爻、每爻代表一日。則共有360日。然每年計有365.25日,所以尚有5.25日無爻可對,於是將此5.25日均分六十卦:如果每日為80分,則5.25日共為420分。將這420分均分六十卦,則每卦為7分,由於一爻生一日,一卦主6日,加上均來的7分,所以一卦配以6日7分。此即著名的孟喜「六日七分法」。

十二辟卦是以「陰爻」、「陽爻」喻示一年十二個月氣候中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。十二卦中陽爻遞生的六個卦,即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,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:復卦初爻為陽爻。臨卦是初、二爻為陽爻。泰卦是初、二、三爻為陽爻。大壯卦是初、二、三、四爻為陽爻。夬卦是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爻皆為陽爻。而乾卦則全為陽爻。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,故稱為「息卦」,「息」即為生長之意。反之從午後姤卦到亥月坤卦,陰爻逐序上升,陽爻依序遞減。從乾卦到姤卦,初爻為陰爻所取代,從姤卦、遁卦、否卦、觀卦、剝卦以至坤卦,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失,以至全無,故稱為「消卦」。

下面分別對十二辟卦進行細緻的解釋。

復卦:代表子月,節氣為冬至。復卦六爻代表大雪至小寒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子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農曆的十一月,此時一陽來復。在卦上已看到了一陽之象,即陽氣始升。古人云: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其意思便是順應四時之變。古人的春夏則是指冬至到夏至這段時間。此時天地陽氣漸升,人也應當效法自然,開始補充自己體內的陽氣。人們說冬今進補,其實指的便是冬至這一天。

臨卦:代表丑月,節氣為大寒。臨卦六爻代表小寒至立春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丑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農曆的十二月,此時卦象上已有兩個陽了。雖然此時天地很寒冷,但春天已經快來臨了,所以用「臨」卦表示。這正如雪萊的詩所說:「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」

泰卦:代表寅月,節氣為雨水。泰卦六爻代表立春至驚蟄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寅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農曆一月,也稱正月。此時卦象上已有三個陽了。天地間至此時,地球已經是全部陽能充滿了。這是春的開始,生命就要出土了。所以說「三陽開泰」,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時節,是一個吉祥的時節。

大壯:代表卯月,節氣為春分。大壯六爻代表驚蟄至清明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卯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農曆二月。此時卦象上已經有四個陽了,是陽戰勝陰的意思。陽主動,所以這時候的萬物都開始活動起來,草木生長,動物們也開始繁衍。古時人類有「二八之月,奔者不禁「的規定。即是仿效大自然的勃勃生機,繁衍人類的後代。並且此時已過驚蟄,天上始有雷聲,所以名之「大壯」。

夬卦:代表辰月,節氣為穀雨。夬卦六爻代表清明至立夏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辰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農曆三月。卦象上此時已呈五陽之象,天地間只有一點陰氣殘餘,現在的陽氣正是最充足的時期,清明掃墓、郊遊,天地間到處欣欣向榮。「夬」即「決」的意思,是指強大的陽將要徹底清除陰的餘氣。此時天地間陰氣衰弱,所以人們不再擔心受凍,吃東西也不怕涼食了。陽春三月,真是段好時光。

乾卦:代表巳月,節氣為小滿。乾卦六爻代表立夏至芒種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巳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農曆四月。此時卦象上六爻純陽,天氣已經沒有一絲寒意,人們在水裡游泳也不會覺得冷了,穿著單薄的衣服就可以了,小麥已經灌漿,草籽已結,是一個草木茂盛的季節。

姤卦:代表午月,節氣為夏至。姤卦六爻代表芒種至小暑的三十餘天。五天為一候,一爻代表一候。

午月即相當於我們現在農曆五月。此時天地之氣陽極陰生,所以卦象上下爻出現了一個陰爻。此時天氣由於溫度過高,反而出現了陰氣。我國民間有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喝雄黃酒的風俗,便是去除體內的潮氣。

十二消息卦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,以及十二消息卦對應人的一輩子

 

十二辟卦,也叫十二消息卦,是周易研究當中的重要學說。易學中「十二辟卦」之說淵源很遠,據悉在干寶注所引文字中,即有十二辟卦之說。

也就是說,它與周易應屬「同齡人」。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論,是通過華夏上古先人整理留傳下來的,亦稱為「十二消息卦」。簡單的介紹是:在一個卦體中,凡陽爻去而陰爻來稱為「消」;陰爻去而陽爻來稱「息」。

十二消息卦,即被視為由「乾」、「坤」二卦各爻的「消」「息」變化而來的。

「辟」 是君主的意思,這裡取其主宰之義。

用十二個卦配十二個月,每一卦為一月之主,是謂「十二辟卦」即十二月卦。

這十二卦是:復、臨、泰、大壯、夬、乾、姤、遯、否、觀、剝、坤。

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,就是:復主十一(子)月,臨主十二(丑)月,泰主正(寅)月,大壯主二(卯)月,夬主三(辰)月,乾主四(巳)月,姤主五(午)月,遯主六(未)月,否主七(申)月,觀主八(酉)月,剝主九(戌)月,坤主十(亥)月。

此十二卦中,陽爻遞生的六個卦,即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,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:復卦初爻為陽爻,臨卦是初、二爻為陽爻,泰卦是初、二、三爻為陽爻,大壯卦是初、二、三、四爻皆陽爻,夬卦是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爻皆陽爻,而乾卦則全為陽爻,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,故稱為「息卦」 ,「息」即為生長之意。反之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,陰爻逐序上升,陽爻依序遞減,從乾卦到到姤卦,初爻為陰爻所取代,從姤卦、遯卦、否卦、觀卦、剝卦、以至坤卦,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失,以至全無,故稱為「消卦」。在十二辟卦中,子月(中氣冬至)為復卦,為一陽來復之像(初爻為陽爻),表示冬至過後陽氣初生,而午月(中氣夏至)為夏至過後,陽氣盛極而轉衰、陰氣初生(初爻為陰爻),寅月陰陽調和(三陽爻、三陰爻)故初春為「三陽開泰」,其義即源於十二辟卦。

古代的人,在描繪二十四節氣的情景和節氣特徵,不僅用到一些自然現象的描述,

還用到卦象、卦氣的概念來形容。

二十四節氣分別是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(二十四節氣表)

我們用一個圓圖來表示,因為一年又一年,周而復始,

這裡面涉及到十二消息卦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問題。

十二辟卦,也叫十二消息卦,是易經中關於卦氣的內容,也是周易研究當中的重要學說。

易學中「十二辟卦」之說淵源很遠,據悉在干寶注所引文字中,即有十二辟卦之說。

也就是說,它與周易應屬「同齡人」。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論,是通過華夏上古先人整理留傳下來的,亦稱為「十二消息卦」。

在楚竹書周易各卦的首尾符,明確的提到一點:

復卦初九冬至 姤卦初六 夏至;

臨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;

泰卦六五 雨水  否卦九五 處暑;

大壯初九 春分  觀卦初六 秋分;

夬卦九三 穀雨  剝卦六三 霜降;

乾卦九五 小滿 坤卦六五 小雪;

那麼,一年之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和十二消息卦就一一對應起來了,

比如,用復卦(上坤下震)來表達冬至節氣,注意到二十四節氣,其中十二個節氣是對應十二消息卦的,

還有另外十二個節氣是屬於過度階段,分別在兩個主節氣之間安放對應關係,屬於過度節氣。

大概來講,復卦對應冬至節氣,

我們先看看復卦在《易經》中的原文表達:

復。亨。出入無疾,朋來無咎。反覆其道,七日來復,利有攸往。

象曰:雷在地中,復。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,後不省方。

直接解釋就是:

復卦:通泰。出門、居處均無疾病。有錢可賺而可以無災禍。往返途中,七日可歸。有所往則有所利。

《象辭》說:本卦內卦為震為雷,外卦為坤為地,天寒地凍,雷返歸地中,往而有復,依時回歸,這是復卦的卦象。先王觀此卦象,取法於雷,在冬至之日關閉城門,不接納商旅,君王也不巡視邦國。

復,在回歸的途中,在回家的路上,天雷藏在地中,對應冬至,冬天最寒冷的時候,

而且冬天也是不僅是收藏的季節,也是寒冷的季節。

從立冬到冬至,整個冬天已經走到盡頭,即將進入到小寒大寒節氣,

小寒大寒,屬於冬季向春季的過度節氣,當然也是最寒冷的時間段,

在這個時候,天地間的陽氣,正在九地之下,慢慢升華出來,

萬物復甦,種子正在發芽。

就是這個復復卦的涵義,把卦氣和季節變化結合起來,更加形象生動。

細分來說,復卦初九(爻位)冬至,關鍵就是復卦的初九爻,

復卦初九爻位在《易經》中的原文:

初九。不遠復,無只悔,元吉。

象曰:不遠之復,以修身也。

我們還是要解釋一下白話文:

初九:出外不遠就返回,沒有大的過失,大吉大利。

《象辭》說:出外不遠就返回,比喻能時時反省,嚴於修身。

植物在春天生長的時候,開始是很幼小很脆弱的,好像新生小孩一樣天真無邪,弱小,需要加倍呵護照顧。

經不起大的折騰。

以此類推,從卦氣中的爻位,精確的解讀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,是非常有意思的。

同樣,十二消息卦的應用是很廣泛的,也可以對應一個人一輩子的不同階段。

由上面的介紹知道,十二消息卦:復卦對應子,臨卦對應丑,泰卦對應寅,大壯卦對應卯,夬卦對應辰,乾卦對應巳,姤卦對應午,遁卦對應未,否卦對應申,觀卦對應酉,剝卦對應戌,坤卦對應亥。

復卦(0-7歲);

臨卦(8-14歲);

泰卦(15-21歲);

大壯(22-28歲);

夬卦(29-35歲);

乾卦(36-42歲),

「十二消息卦」整個一圈走完是84歲,42歲正好是人生的一半。「息」卦的階段我們走得輕輕鬆鬆,真正不輕鬆的是43歲到84歲「消」卦的這一段。

是不是非常有意思,自己可以對號入座的去看看自己的人生處於哪個階段。

(104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