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火到了一種境界的都市生活現代劇《三十而已》,劇中講述了不同性格,不同生活階段,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女性的故事。大家關注的較多的是他們三個的事業,愛情,友情,但是忽略了最普通而又珍貴的一種感情-親情。陳嶼說結婚是為了找到避風港,其實隻有家裏的父母才是真正的避風港。
顧佳爸爸式
顧佳的媽媽去世的早,顧佳從小就是爸爸帶大的。她媽媽去世後她爸爸也沒有再娶,按常理說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很深厚,她又是獨生子女,他爸爸應該會選擇跟他們住在一起。印象最深的鏡頭是她睡夢中驚醒,想到爸爸生病,鏡頭另一邊他爸爸因為生病了疼痛難受卻默默承受,接起電話也隻字不提生病的事情。甚至為了不麻煩女兒堅持去住養老院,養老院也選擇最便宜的,怕增加她們的負擔。劇中有段話:”兒女是咱們前世的債呀,他們沒本事,咱們就當好那渡人的船。有本事他們自己是那大遊輪,那咱們也得當好上邊那救生艇,萬一出什麼事,我們就是那個把她們送到岸邊的人。“看到這裏的時候都淚目,仔細回想其實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默默的在付出。每次都說你自己不節約不努力我們是幫不了你的哈,但是每次在需要的時候又是第一個付出的,總是把最好的給孩子。
曉琴父母式
曉琴的父母地地道道的上海當地人,家境中等,從小對女兒都是嬌養。雖然他們出現在劇中的鏡頭也並不多,好多都是以三者的角度去傳達的。比如曉琴每次老公出差都要回家吃飯或者她媽媽就要到家來做飯。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兒嫁個有體麵工作的人,然後安安穩穩的生活。曉琴的媽媽很喜歡陳嶼,他的工作可以讓她在小姐妹裏炫耀的資本,曉琴離婚回家的一幕,在門口醞釀了很久結果開門後麵對一群的阿姨,她還是沒有勇氣說什麼,還拿小本子記下那些阿姨想要改善的問題。他們是傳統的老年人思想的縮影,有點愛慕虛榮,無法接受女兒找比自己年齡小的人,但是卻活的真實,這一切也是害怕女兒受苦受委屈,他們把女兒捧在心尖尖,隻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無條件的支持女兒的任何選擇,希望她快樂得永遠像長不大的小公主。
漫妮父母式
王漫妮的父母一直生活在老家江南小鎮。小鎮不大,街頭巷尾都是熟悉的人,日子過得簡簡單單的。她們的希望是女兒找個安安穩穩的人結婚,陪在身邊。漫妮媽媽第一次出現就是打電話催女兒回老家,然後定下了三十之約。她生病,半夜媽媽打電話提醒不要忘了輸液的事情,漫妮一回家就開始張羅相親,像極了現實生活的的父母。即便身處異地,也時時刻刻的惦念著點點滴滴。想起這幾天大雨,跟媽媽說了,她說要是明天下雨小區還是不好出門,你還是不要去上班了。漫妮回老家父母歡天喜地的,怕傷害自尊心,心裏有再多疑惑也埋在心底。最後漫妮想要回上海,他父母雖然不舍,想了又想的找理由挽留她,但是當她決定要走,她爸媽還是選擇了支持,他爸拿出了家裏幫她攢下的”嫁妝本“。王漫妮的父母最貼近大部分的中國家庭,想要女兒在事業上有所收獲,但是又擔心她們在外麵受苦,家永遠是她們為兒女準備的避風港。
(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