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6個方劑中體會“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”的奧秘!
臨床上如何靈活運用“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”?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同一個處方,改變劑量,會使治療方法不同?“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”這句話是張景嶽先生在《新八陣圖》的“補陣”中提出來的。原話是:“善補陽者,必求陰中之陽,則陽必助陰,生化無窮;善填陰者,必求陽中之陰,則陰將升,泉不竭。”這是陰陽學說指導臨床治療的好例子。
更具體地說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治療原則的變化、應用和進一步發展,如“以陽調和陰,以陰調和陽”,“以陰治陰”,“因其衰而突出”,“形虧者,氣溫者,精虧者,味補者”等。
補法是治療疾病的八種方法之一。補陰補陽法是補法中的重要方法,比補氣補血法更深、更複雜、更難運用,但氣血陰陽、陰陽氣是分不開的。
因此,張景嶽說:“氣虛者應補之,人參黃芪之屬也;精虧者要補,地黃枸杞屬也;陽虛宜補,宜緩,廣西屬、福建屬、幹薑屬也;陰虛要同時補清,又是門東、芍藥、盛迪之屬,所以也是陰陽治療。
若因精而氣虛,則應補精化氣;若因氣致精虧,則需補氣生精。也有失陰而離的人,何不補陰以存死之氣;如果水著了火,失去了,為什麼蘇航不能沉默的陰,如果他不補火?這就是陰陽結合的妙用。”
他還說“陰與不可分精;如果陰陽被寒熱分開,陰陽就不能混為一談。此離合陰陽邪也。”
這些理論看似難以捉摸,實則是中醫觀察疾病變化的客觀規律。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具體矛盾具體解決,中醫治療一定要按照客觀規律來做,不能少於半分鍾。
以下為滋陰壯陽法,常用於體虛、肺結核等疾病。
1、小建中湯
從《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》篇起,用於治療“虛心焦慮、心悸怔忡、腹痛、夢遺、四肢酸軟、手腳煩燥、咽喉口幹”。處方由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炙甘草、大棗和麥芽糖組成。
這個方子重在補陽,卻體現了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。
桂枝、白芍一陰一陽,調和營衛;甘草、飴糖一陰一陽,補和營衛;生薑、大棗一陰一陽,宣和營衛。這些藥互相生化製約,酸甘合化生陰,辛甘合化生陽。
另外,這個方子不僅符合《內經》“陰陽不足,補陽則陰竭,泄陰則陽出”的宗旨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將是一劑“甜藥”,也符合“職工暖心”的規律。
2、八味腎氣丸
來自《金匱要略》,原文為:“對於因疲勞而腰痛,腹部絞痛少,排尿不暢者,以八味地黃丸為主”。方子由熟地240克、丹皮90克、山茱萸120克、澤瀉90克、山藥120克、茯苓90克、附子30克、肉桂30克組成(原方子為熟地,肉桂為桂枝,後世皆改此方)。
這八種草藥清楚地反映了擅長壯陽的人必須在陰中求陽的精神。這個方子是補陽的,但是是在大量補陰的基礎上補陽的。地黃資源豐富,但它是為了使用烏頭,從陰中求陽。
方中都是一對一對的,都是一補一瀉,一溫一涼,一走一守。山萸補,澤瀉瀉;熟地溫則丹皮涼;山藥健脾,茯苓利濕;附子走而不守,肉桂守而不走……都互相製約,這就是陰陽學說的具體體現。說明了陰陽互根,陰陽相助,陰中求陽的道理。
比如一個油燈的油快用完的時候,可以一下子加很多油,這樣可以讓燈水淹掉。這時,如果你在擰燈的同時加少量的油,你就可以把油加到
這是張景嶽補藥陣中的第一個藥方,用來治療男女氣血不暢和精神失常。
3、薯蕷丸
空氣中有血,血液中有氣,即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可以體現“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”的原則。
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生地、麥冬、阿膠、幹薑、大棗、桔梗、杏仁、桂枝、防風、神曲、柴胡、白蘞、豆黃卷。
這也是張景嶽的藥方,可以治元陽不足。4、大補元煎
該方劑特點是大量使用熟地黃,適量當歸,其餘為常用量。
方中特別說明人參必要時用至23兩,熟地必要時可用至幾兩。方中尚有山藥、杜仲、當歸、山萸、枸杞、炙甘草。
5、右歸丸
也是張景嶽的藥方,可以治療陰腎虧水虛。處方組成方劑組成為:大熟地、山藥、山萸、枸杞、鹿角膠、菟絲子、杜仲、當歸、肉桂、製附片。
此方特點是:大量熟地補腎,龜甲膠養陰。鹿角壯陽,但做成膠,也益陰。鹿茸膠是為了鼓勵龜甲膠更好的產生yin。
所以這個方子偏向於治療陰腎虧水。
本方旨在補陽,治元陽不足,故而用了附子、肉桂,但又用了大量的滋陰藥,體現了他自己提出的“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”的觀點。.
在大量補腎陰的藥物中,增加了鹿角膠和枸杞等溫藥。方子裏的溫藥和陽性藥都有升發的意思。隻有這樣,才能達到“升陰引陽,泉源不竭”的目的。
張景嶽的左歸丸和貴由丸體現了他自己的觀點:“善補陽者必求陰中之陽;善補陰者,必求陽中之陰。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。#慢性病防治知識# #健康生活日記#
(27)